第一節(jié) 產品定義、性能及應用特點
高檔女裝從經濟意義上看是指市場上價值與質量關系比值最高的女裝,高檔女裝與普通女裝的分界線就是它們之間的差價。作為與一般大眾女裝品牌的對比,高檔女裝更能夠體現(xiàn)女人的身份、奢華生活,是遠離一般階層女人的消費品。
高檔女裝具有閃亮的品牌,其品牌的可視性很關鍵,所以,高檔女裝通過標識把內在特征外化:品牌的標記一定要看得見,摸得著。比如GianniVersace范思哲在所有產品分項與副牌的設計中,都可以容易地在圖案或吊牌上看到“Mdusa蛇發(fā)魔女”頭像,象征GianniVersace帶著神話色彩的設計精神,代表著致命的吸引力,她的美貌迷惑人心,使見到她的人即刻化為石頭。范思哲一生都在追求這種美的震懾力,他的作品中總是蘊藏著極度的完美,以致瀕臨毀滅的強烈的張力。高檔女裝的品牌標識是美的化身,也是最佳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
高檔女裝品牌不僅僅是消費品,還是高檔白領女性高雅趣味標準。女人們需要高檔女裝品牌來表達自己,以使自己符合自己社交圈的趣味。高檔女裝不僅依靠消費者的信賴,還要有自身的機制、戰(zhàn)略構想和趣味標準,并不遺余力的為實現(xiàn)這些目標而努力。
在美國,每一個高檔成衣品牌都有自己很明確的定位,傳達著屬于品牌本身的象征意味。如“Polo”代表著美國正統(tǒng)的中上階層的生活方式;“Tommy”則詮釋了美國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Naulica”意味著運動、旅行和海洋;“CK”則代表著逼人的性感和活力。
高檔女裝品牌應當是創(chuàng)意和靈感的化身。生產高檔女裝的企業(yè)由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精英組成,他們的獨創(chuàng)性吸引上等社會和社會中的精英群體。高檔女裝對其消費者也有高要求:購買高檔女裝的支付能力和對高檔女裝本身藝術品位的鑒賞力。
第二節(jié) 發(fā)展歷程
綜覽中國女裝業(yè)二十年的發(fā)展歷程,簡單點,可以用十二字來概括:“有沒有、好不好、值不值、愿不愿”。
在“有沒有”時期,女裝產品極度短缺,消費者對女裝的款式沒有特別的要求。流通渠道單一,主要是攤檔式的小商品市場及農貿市場,女裝企業(yè)只要能夠生產出產品,拿到市場上就不愁銷。
市場上女裝產品的不斷增多,極大滿足了市場需求,企業(yè)間的競爭開始進入“產品質量競爭”階段,“好不好”成了制勝市場的關鍵要素。這一時期,批發(fā)市場成為中國女裝產業(yè)最大的樞紐。
后來,消費者的需求已經不滿足于質量、功能等因素,開始關注女裝的款式、花色等價值體驗,“值不值”成為關注的焦點。
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興起和擴大,這部分高消費群體更多追求的是女裝的附加值,希望能在精神、情趣、品位上獲得滿足,“愿不愿”成為抓住這些人的關鍵。女裝企業(yè)間的競爭向金字塔的頂端位移,進入“文化價值競爭”層面。這個時期的標志是“上海外灘三號”,許多世界級奢侈名牌薈萃于此,如:迪奧、阿瑪尼、古奇等。
同時隨著女裝向高檔化發(fā)展的過程,世界時裝舞臺與中國時裝幾乎同步發(fā)展,同步流行。女裝的國際性流行已成為世界各國高檔女裝發(fā)展的一項基本法則。世界女裝走向中國,世界也把目光轉向了中國。世界頂尖級設計大師在高檔女裝設計中,常常借重中國民族文化的典型符號和要素。如旗袍的理念、漢字之美、對稱的審美標準等。中西合璧的女裝風格產生于世紀末。隨著西方審美觀的流播,人們對待新事物、新觀念已變得更加寬容。多變、時髦、表現(xiàn)人體美的高檔女裝適應新的社會生活潮流,迅速得到人們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