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原材料生產情況
一、原材料生產規(guī)模
2005-2009年我國小麥產量增長情況
單位:萬噸
二、原材料生產區(qū)域結構
1、春小麥區(qū)
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大部分處在高寒或干冷地帶,冬季嚴寒,冬小麥不能安全越冬,故種植春小麥;因無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絕大部分是一年一熟。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qū)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豐產性高的春麥良種,現(xiàn)已在各地推廣,獲得顯著增產,對改變春小麥低產的作用很大。
2、北方冬小麥區(qū)
主要在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qū)。這是全國最大的小麥集中產區(qū)和消費區(qū),小麥播種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國2/3左右。一般實行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耕作制度,僅北部長城沿線兩側地帶為冬、春麥混合的過渡地帶。由于冬小麥是越冬作物,種植冬麥與其他糧食作物矛盾較少,可以減少冬閑地面積,擴大夏種面積,增加糧食總產量。因此,1949年以來冬小麥的播種面積不斷擴大。
3、南方冬小麥區(qū)
在秦嶺淮河以南、折多山以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約占全國30%左右。由于本區(qū)人民多以稻米為主要口糧,因此,小麥的商品率較高,是我國商品小麥重要產區(qū)。
三、原材料生產規(guī)模預測
西南地區(qū)小麥正處于小麥抽穗乳熟期,對水分需求量大,持續(xù)大旱將對當?shù)匦←溕L造成嚴重破壞,預計西南地區(qū)小麥單產水平降至2420公斤/公頃。
因遭受持續(xù)降溫影響,河北小麥苗情遭遇近30年來的最差,預計該地區(qū)小麥單產水平下降至3000公斤/公頃至4000公斤/公頃;河南小麥今年長勢較好,小麥單產水平有望增至5950公斤/公頃。
最終,預計2010年中國小麥產量為1.13億噸,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二節(jié) 產品原材料價格走勢
一、產品原材料歷年價格
2005-2009年小麥價格表
單位:元/噸
二、產品原材料價格走勢預測
從近幾年的市場運行狀況來看,我國小麥市場“政策市”特征相對明顯,國家政策對于小麥市場具有無可置疑的話語權。國家通過收儲、拍賣兩條線運行機制來調控市場,保證了市場的需求,避免了小麥價格出現(xiàn)異常波動。一方面,國家不斷提高收購價格,通過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既增加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又使政府手中掌握著大量的糧源,調控市場具有較強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國家按照順價銷售原則,適時調整拍賣底價,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根,據(jù)市場供需狀況,通過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量的變化來調控市場。每次調整底價的背后都伴隨著現(xiàn)貨價格的上漲以及國家對后市價格的預期,而最低收購價小麥投放量的大小則反映了政府對當前市場的一種態(tài)度。國家托市最低收購價小麥的收購價格、拍賣價格,已成為市場價格公認的“風向標”,這種標桿作用基本主導著小麥市場的走勢。
就當前國內小麥市場制度而言,國家對外實行進口小麥配額制度,對內則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以期掌控糧源,調控國內市場,但這并不能否認進口小麥對國內小麥市場的影響。中國海關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我國小麥進口量為89.371萬噸,而2008年僅進口小麥3.178萬噸,進口數(shù)量的急劇變化其根源就在于國內外價格的懸殊。廉價的進口小麥大量流入國內,使得普麥與優(yōu)麥的價差逐漸縮小,而價差的縮小一方面壓抑了農民種植優(yōu)質小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則是削弱了國內小麥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對國內外小麥市場關聯(lián)度的認識,我們不僅僅局限于外盤走勢對內盤價格的影響,還應看到進口小麥對國內小麥產業(yè)鏈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將是深遠的。
2010年,政策面對小麥市場具有強力支撐,市場價格依然存在良好的上漲基礎,然而考慮到我國小面麥已連續(xù)六年豐產,市場供需平衡有余,預計2010年小麥市場價格將在政策的利好下繼續(xù)保持穩(wěn)中有升的運行態(tài)勢。
三、價格走勢對企業(yè)影響
就烘焙制食品 行業(yè) 而言,上游原材料 行業(yè) 的價格直接影響著企業(yè)的盈利能力。兩者的關系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種是原材料價格上升初期,這一時期市場上原材料價格上升并帶動企業(yè)產品售價上升,但此時企業(yè)存貨仍處于低價(前期采購的),企業(yè)盈利空間快速擴大。第二種是原材料價格上升中后期,這一時期雖然產品售價能夠與原材料價格同步上漲,但由于存貨成本隨采購成本逐步上升,企業(yè)利潤空間開始縮小。第三種是原材料價格回落前期,這一時期市場上原材料價格回落,產品售價亦跟隨回落。但前期采購的原材料等存貨成本仍處于高位,企業(yè)利潤空間被快速擠壓。第四種是原材料價格回落后期,這一時期原材料和產品價格繼續(xù)回落,存貨成本亦跟隨采購成本逐步下降,企業(yè)利潤空間有所擴大。但由于存貨成本仍高于市場價格,企業(yè)利潤空間較小。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jù)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