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姬菇的簡介
姬菇,是獨特的平菇種類,隸屬于真菌門、 擔子菌綱、 傘菌目、 多孔菌科、 多孔菌亞科、 香菇族、 側耳屬,是側耳屬中一種低溫型食用菌,學名姬菇,與玉蕈不是一種。姬菇也叫“小平菇”或者叫“側耳”,它們都同屬于菌藻類食品。姬菇是日常食用菌中最普通的一種,姬菇菌蓋為貝殼狀或扇狀,幼時為青灰色或暗類色,后變成淺灰色或黃褐色,老時黃色;菌柄側生或偏生,肉質較不老,嫩滑可口,有類似牡蠣的香味。姬菇的栽培技術及 行業(yè) 發(fā)展現(xiàn)狀前景 分析 (產業(yè) 規(guī)劃 )
第二節(jié) 姬菇的栽培技術
姬菇屬平菇的一個品種,秋冬季栽培,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接種,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入室,11月上旬至11月下旬采摘,一個栽培周期四潮菇,平均成品菇轉化率80%,投入產出比1:2.5。
1、品種:常用品種有無孢五號,冀農11號和西德89。
2、播期:姬菇適宜出菇溫度10—18℃,菌絲最佳生長溫度為25—28℃。菌袋內由于發(fā)酵熱和生長熱溫度一般比氣溫高3—7℃。因此秋季氣溫穩(wěn)定在18—22℃時為姬菇最佳接種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根據(jù)品種不同和市場需求,接種期可適當提前和延后,晚秋接種種可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3、栽培料配方:棉籽皮87.6%,麩皮5%,石膏2%,石灰3%,過磷酸鈣2%,尿素0.3%,多菌靈0.1%,每百公斤干料加三十烷醇40毫升,料水比為1:1.4。
4、栽培料制作:將配好的料混勻拌水后,堆成寬1米,高1米,長不限的料堆,然后覆蓋塑料膜保溫保濕。2—3天堆溫可上升至60℃左右,即可翻堆,每天翻一次,共翻2—3次,每次翻堆后,料表面應噴施1000倍高效氯氰菊酯或400倍敵敵畏殺蟲。一般發(fā)酵4—5天即可散堆降溫(晚秋播種堆悶2—3小時),當料溫降至30℃左右時即可裝袋接種。
5、裝袋播種:
(1)栽培袋的制作。用折徑22厘米,厚0.03毫米的聚乙烯筒料,裁成48厘米長的料袋。袋上用大號縫衣針扎三排透氣孔,每排扎孔9個。透氣孔的位置,距袋頭100毫米處和袋中間處各1排。裝料前用大頭針將袋一頭別好。
(2)播種。先將無污染的適齡菌種掰成紅棗大小備用。接種多采用四層料三層菌(或五層料四層菌)的層接種法。袋兩頭的培養(yǎng)料厚度1—2厘米,中間料層分布均勻,菌種貼著袋壁。播種量一般占干料重的15—20%。播完種后在中間縱向扎一直徑2厘米的透氣孔,然后用大頭針封口。裝料高度一般為30—33厘米,每袋干料1—1.5千克,濕重不低于2.3千克,裝料松緊度以手托菌袋有彈性、不松軟,不堅挺為宜。
技術要點:
其栽培方法和程序與平菇完全相同,成功栽培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造子實體多發(fā)生、多分化的環(huán)境條件,具體措施如下:
①原基分化階段要盡量制造溫差,促使原基大量出現(xiàn)和分化,以實現(xiàn)群體增產。最好溫差達到10℃左右。
②原基開始分化,出現(xiàn)釘頭狀或珊瑚狀時,每天要噴霧狀水,并適量通風,促幼菇健壯,當幼菇長至2厘米左右長停止溫差刺激,空氣溫度不要超過18℃,以8~15℃最好。在這一溫度條件下,2~3天即可采摘。
③要及時采摘,否則菌蓋將迅速伸展。
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寧晉縣、冀州,四川金堂清江鎮(zhèn)的為原種姬菇,其它地區(qū)菌蓋或偏頗或內部凹陷,是變種,商業(yè)價值不大。
姬菇是一種我國少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場上售價4-6元一斤,味道鮮美,炒菜做湯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腫痛的作用,有試驗表明對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為60-8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60-70%。
第三節(jié) 食用菌 行業(yè) 發(fā)展現(xiàn)狀和前景 分析
食用菌 行業(yè) 生產模式,經歷了從傳統(tǒng)農戶種植模式,到企業(yè)+傳統(tǒng)農戶種植模式,到目前的工廠化培植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工廠化培植模式將成為 行業(yè) 主流,并將帶動該 行業(yè) 的進一步工業(yè)化生產,向大規(guī)模工廠化培植方向發(fā)展。
1 、傳統(tǒng)農戶種植模式
食用菌 行業(yè) 起始于“手工作坊”的生產經營模式,大多數(shù)以個體農戶的形式進行種植。該種模式對于個人而言門檻較低。但由于在種植過程中受到溫度、濕度、光照等自然條件限制,且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無法實現(xiàn)常年生產和品質保證。
2 、企業(yè)+ 傳統(tǒng)農戶種植模式
為解決傳統(tǒng)農戶種植的技術瓶頸,企業(yè)+農戶的生產模式逐漸被推廣,由企業(yè)提供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向農戶傳授配方定制、培育技術等知識,農戶則為企業(yè)提供其所需的食用菌產品。該生產模式一方面解決了傳統(tǒng)農戶種植模式下技術水平不高的缺陷,另一方面為企業(yè)節(jié)省了用地、廠房建設等大額成本投入。然而,自然條件等外在因素仍無法有效解決,且種植規(guī)模受制于農戶用地,導致產量未能取得突破性增長。
3 、工廠化培植模式
工廠化培植模式是集工業(yè)、農業(yè)、科學為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該模式針對食用菌的生產環(huán)境等條件,運用當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廠化集中生產管理的方式,不僅解決了食用菌季節(jié)性生產等限制因素,為食用菌提供了最佳的生長環(huán)境,也顯著提高了食用菌產量和質量。
與傳統(tǒng)種植模式的對比
食用菌品種眾多,僅我國著名的菌物學家卯曉嵐先生在《中國大型高等真菌》一書中描述的就有 2,000 多種。食用菌與綠色作物不同,綠色作物一般都有葉、有芽、有花、有果,而食用菌則無葉、無芽、無花、自身結果,而且食用菌培植上不需要光合作用,可以立體培植。早期的食用菌種植采用“手工作坊”的方式進行人工種植,但由于生產規(guī)模小,技術水平和培植條件不一,生產設施簡陋,導致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層次不齊。隨著技術水平和設備的提高,利用可調節(jié)溫度的大棚或簡易的廠房以及簡易的機械來提高生產效率,但在高溫季節(jié)的抗污染能力較弱。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增加,食用菌的工廠化生產亦隨之產生。食用菌產業(yè)的機械化和自動化起源于歐美國家。二戰(zhàn)后,各國以雙孢蘑菇為主開始食用菌產業(yè)的工廠化發(fā)展。工廠化不僅克服了生產技術的難題,亦顯著地增加食用菌產量,滿足市場需求。我國的食用菌產業(yè)工廠化起步雖然較晚,但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在 20 世紀 80 年代已成為雙孢蘑菇的主要生產國之一。目前,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 75%以上,其總產值在我國種植業(yè)中的排名僅次于糧、棉、油、菜、果,居第六位。我國食用菌的培植種類有 70-80 種,形成商品的有 50 種,具有一定生產規(guī)模的有 20 種以上。
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1978 年中國食用菌產量尚不足 10 萬噸,產值不足 1 億元。依據(jù)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發(fā)布的《關于印發(fā)全國食用菌 2015 年產量、產值和出口統(tǒng)計調查結果的 分析 》,2015 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已經達到 3,476.15 萬噸,總產值 2,258.1 億元,與 2014 年總產量3,270 萬噸,總產值 2,258.1 億元相比,總產量增長 6.3%,總產值增長 11.44%。2001 年至 2015 年,我國食用菌總產量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 10.46%。
我國不僅是食用菌生產大國,也是食用菌消費大國,所生產的食用菌絕大部分用于國內消費。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 2015 年出口食用菌 50.7萬噸,創(chuàng)匯 29.79 億美元,比 2014 年的 28.33 億美元增長 5.2%,但出口量僅占當期全國總產量的 1.46%,可見我國的食用菌供應仍僅能滿足國內需求,在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后,食用菌出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行業(yè) 生產規(guī)模亟待進一步擴張。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jù)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