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產品需求概況
天然氣壓縮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氣源地附近,如四川、重慶、烏魯木齊、西安、海南、銀川和蘭州等地。
氣源來自周邊氣田或長輸管道:
東部和中部:西氣東輸一線、忠武線、LNG
西部、東北、西南:當?shù)貧庠?/p>
環(huán)渤海:當?shù)貧庠?、陜京一二線
山西:陜京一二線、煤層氣
華南:LNG及南海氣
第二節(jié) 國外市場需求調查
一、國外市場需求規(guī)模調查
至2008年,全球CNG汽車保有量近850萬輛,CNG加氣站超過12000座;預計2020年增加到6500萬輛,全球市場年天然氣壓縮機市場需求量約為3600臺,未來隨著CNG加氣站數(shù)量增加,對天然氣壓縮機需求量更加龐大。
二、國外需求區(qū)域結構調查
阿根廷以165萬輛NGV和1701個加氣站領先于其他國家。
第二位是巴基斯坦,擁有160萬輛甲烷車和1700個加氣站。
巴西擁有140萬輛車和1553個加氣站,位于第三。2002年底至2007年十月增加了500萬輛,現(xiàn)在已經有730萬輛甲烷車。從2002年底開始,在過去的五年內增長了216%。其中有160萬輛甲烷車。自2002年底,加氣站數(shù)量新增6503,增長率為119%。
歐洲:歐洲有2415個NG加氣站,甲烷加氣設備占全球總量的20%。
第三節(jié) 產品應用 行業(yè) 調查
一、產品應用 行業(yè) 生產情況調查
1、加氣站
目前,國內從事CNG加氣站投資和運營的企業(yè)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國有大型企業(yè),如中國石油、華潤燃氣、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二是城市燃氣公司,如北京燃氣、重慶燃氣、新奧燃氣、中國燃氣等;三是地方公交公司,如北京公交、重慶公交、蘭州公交等;四是各類民營實體,如中油潔能、富華燃氣、民生燃氣等。各地政府和多種投資主體的介入,使得目前國內CNG加氣站市場激烈競爭。
(1)、建設規(guī)模
截止到2008年底,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建有天然氣汽車加氣站CNG加氣站數(shù)約780座,分布在80多個城市,其中中石油下屬多家單位開展CNG業(yè)務,共運行298座CNG加氣站,分布在18個省、70余個城市,2008年直接銷售天然氣13.4億立方米。
(2)、建設速度
伴隨著燃氣汽車的發(fā)展,我國國內城市加氣站的數(shù)量近些年來不斷攀升。1999~2008年期間,LNG加氣站保有量的年平均增長幅度為34.3%,CNG加氣站的保有量年均增長幅度為32.2%。
對我國16個重點推廣城市新建加氣站進行統(tǒng)計。我國天然氣加氣站主要集中在氣源地附近,如四川、重慶、烏魯木齊、西安和蘭州等,天然氣供應方便。
2、煤層氣
全球埋深淺于2000米的煤層氣資源約為240萬億立方米,是常規(guī)天然氣探明儲量的兩倍多,世界主要產煤國都十分重視開發(fā)煤層氣。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等國煤層氣的開發(fā)利用起步較早,主要采用煤炭開采前抽放和采空區(qū)封閉抽放方式抽放煤層氣,產業(yè)發(fā)展較為成熟。80年代初美國開始試驗應用常規(guī)油氣井(即地面鉆井)開采煤層氣并獲得突破性進展,標志著世界煤層氣開發(fā)進入一個新階段。
煤層氣是煤層本身自生自儲式的非常規(guī)天然氣,世界上有74個國家蘊藏著煤層氣資源,中國煤層氣資源量達36.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目前,中國煤層氣可采資源量約10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1023億立方米,可采儲量約470億立方米。全國95%的煤層氣資源分布在晉陜內蒙古、新疆、冀豫皖和云貴川渝等四個含氣區(qū),其中晉陜內蒙古含氣區(qū)煤層氣資源量最大,為17.25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煤層氣總資源量的50%左右。
2006年,中國將煤層氣開發(fā)列入了“十一五”能源發(fā)展 規(guī)劃 ,并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措施,煤層氣產業(yè)化發(fā)展迎來了利好的發(fā)展契機。2007年以來,政府又相繼出臺了打破專營權、稅收優(yōu)惠、財政補貼等多項扶持政策,鼓勵煤層氣的開發(fā)利用,我國煤層氣產業(yè)發(fā)展迅速,產業(yè)化雛形漸顯。
截至2007年底,國內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1340億立方米,煤層氣年商業(yè)產量不足4億立方米。根據(jù)《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fā)利用“十一五” 規(guī)劃 》,到2010年,新增煤層氣探明地質儲量3000億立方米;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100億立方米;建設煤層氣輸氣管道10條,設計總輸氣能力65億立方米;重點建設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源兩大煤層氣產業(yè)化基地。
2007年,全國瓦斯抽采47.35億立方米,利用14.46億立方米。其中井下煤礦瓦斯抽采量44億立方米,完成 規(guī)劃 目標的127%。形成地面煤層氣產能10億立方米,是2006年的2倍。地面煤層氣產量3.3億立方米,比2006年增加1倍多。2005~2007年,全國共鉆井約1700口,占歷年累計鉆井總數(shù)的85%。
2008年,據(jù)最新一輪全國煤層氣資源評價成果,全國煤層埋深2000米以內的煤層氣總資源量為36.81萬億立方米;全國煤層氣區(qū)塊56個,總面積約6.58萬平方公里;全國探明煤層氣儲量1359億立方米。
2008年我國煤層氣抽采量58億立方米,利用量18億立方米,淮南、陽泉、水城、松藻、寧煤等10個重點煤礦企業(yè)瓦斯抽采量均超過1億立方米。同時,地面煤層氣開發(fā)2008年突破5億立方米。截至2008年底,共鉆探各類煤層氣井約3400口,形成地面煤層氣產能約20億立方米。
在國際能源局勢趨緊的情況下,作為一種優(yōu)質高效清潔能源,煤層氣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前景誘人。煤層氣的開發(fā)利用還具有一舉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具有安全效應;有效減排溫室氣體,產生良好的環(huán)保效應;作為一種高效、潔凈能源,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如果把煤層氣利用起來,用于發(fā)電燃料、工業(yè)燃料和居民生活燃料;還可液化成汽車燃料,也可廣泛用于生產合成氨、甲醛、甲醇、炭黑等方面,成為一種熱值高的潔凈能源和重要原料,開發(fā)利用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二、應用 行業(yè) 產品需求情況調查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壓縮機的消費者加氣站數(shù)量在逐年增加,對天然氣壓縮機的需求呈遞增趨勢,國內市場對天然氣壓縮機的需求占天然氣壓縮機企業(yè)銷量的55.97%,這說明我國天然氣壓縮機產品國內市場需求不大,加氣站建設速度較慢,還有待國家政策的支持。
三、應用 行業(yè) 產品消費量預測
中石油對加氣站進行了預測:2010年需求天然氣66億立方米,加氣站1549座;2015年需求天然氣140億立方米,加氣站3154座。
中國加氣站數(shù)量的增加,勢必引起對天然氣壓縮機的的消費增加,預計后期 市場發(fā)展 良好。
第四節(jié) 產品消費者行為調查
一、消費者構成調查
目前,我國的天然氣壓縮機主要涉及以下四種領域:長輸管線增壓站、大化肥裝置、三聯(lián)發(fā)電裝置和汽車加氣站。而天然氣壓縮機的消費者也主要由以上這四個 行業(yè) 構成。
二、消費者購買動機調查
1、用于長輸管線增壓站的壓縮機,在西氣東輸工程中,天然氣長距離輸送必須鋪設輸送管道并建立天然氣增壓站,通過天然氣壓縮機的多級增壓實現(xiàn)天然氣的長距離輸送。
2、用于大化肥裝置用壓縮機,幾十年來,我國共進口了30多套大化肥成套裝置,所用壓縮機也是隨著成套裝置進口的。
3、用于三聯(lián)發(fā)電裝置的壓縮機,目前,國際上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發(fā)電裝置所占比率平均高達85%左右,而我國與這一比率相距甚遠,導致我國天然氣三聯(lián)發(fā)電裝置中所用壓縮機的制造與應用寥寥無幾。
4、汽車加氣站的CNG壓縮機,在天然氣汽車加氣站用CNG壓縮機制造方面,由于我國天然氣汽車的應用還處于初期階段,因而天然氣汽車加氣站用壓縮機的 研究 與開發(fā)才剛剛引起國內重視。
三、消費者購買習慣調查
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主要指的是以下兩點:
1、消費者對不同的消費品有不同的購買習慣,這也會影響分銷渠道的選擇。消費品中的便利品的消費者很多,而且消費者對這種消費品的購買次數(shù)很頻繁,希望隨時隨地買到這種消費品,很方便,所以,制造商只能通過批發(fā)商,為數(shù)眾多的中小零售商轉買給廣大消費者,因此,便利品分銷渠道是“較長而寬”的消費品中的特殊品,因為消費者在習慣上愿意多花時間和精力去物色這種特殊的消費品,所以特殊品的制造商一般只通過少數(shù)幾個精心挑選的零售商去推銷其產品,甚至在一個地區(qū)只通過一家零售商經銷其產品,因此特殊品的分銷渠道是“較短而窄”的。
2、消費者一般者是購買次數(shù)多,每次購買數(shù)量??;而產業(yè)用戶一般都是購買次數(shù)少(設備要若干年才買一次,制造商所需要的原材料、零件等都是根據(jù)合同一年購買一次或幾年購買一次),每次購買量大。這就決定了制造商可以把產品直接銷售給產業(yè)用戶,而一般不能將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因為制造商多次、小批量銷售會增加成本,不合算。
第五節(jié) 中經縱橫綜合 分析 評價
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對天然氣壓縮機的需求地域性明顯,但從我國目前對天然氣壓縮機的需求來看,市場還沒有被完全開發(fā)出來,加氣站建設速度過慢是制約我國天然氣壓縮機發(fā)展最主要的的原因,各生產商基本是接到訂單才進行生產。
免責申明: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jù)或執(zhí)行標準等相關行為。如有其他問題,敬請來電垂詢:4008099707。特此說明。